@wumingshi 可能几个月后他就看到了 XD
lemma_ 发布的帖子
-
RE: 如何看待用于精神问题的药物?
很遗憾我没有服用过精神药物,因而可能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与理解上会存在不可避免的视差。我不清楚服用精神药物之后的心理状况会是怎样,我只能用自身经验类比,或是毫无心理压力地口嗨几句。
需要注意到的事实是,即使没有精神药物,我们的情绪就已经受到各种外物的影响了,例如喝酒会使人感到放松,从而诱导出想要表达的情绪;例如一些动物会受到季节调控的激素分泌水平影响(或许存在我不了解的相关机制对人类也是如此)。
服用精神药物,在某种程度上是以上自然效应的放大与延申。人们不会认为,春天来了使人感到兴奋,或是喝酒使人感到放松,是人类灵魂不存在的表现,却会对精神药物抱有这样的不安,这很有意思。这背后的想法我说不好,或许是一种对于工具理性入侵自身的本能性厌恶;也有可能是朴素的“量变引起质变”,觉得用外物进行生理性刺激的方式不能超过一个“度”。后者应该会收获较多一般人的同意,也是一条实践起来似乎很方便的进路,然而它没有意思,显得过于中庸,并且你会发现,这种回答实际上只是社会一般意识的复制粘贴。
上面一条不错的回复中针对这一问题引入了“有害”与“无害”成瘾的二分,随即又很明智地否认了这种区分的合理性,因为这种划分同样也只是社会一般意识的复读而已,只有通过否定它们才能接近一个合理的结论。上面的回答借由这种否定给出的结论我认为是不坏的。
然而精神药物和毒品都是非常现代的产物,如果我们仅限于讨论精神药物与毒品的界定这一问题的话,我们始终都是在塑造了现代社会一般意识的话语下打转,因而很难想象得到什么超出社会一般意识的结论。
于是更加好的一个问题或许是,如何看待“精神疾病”这一研究范畴?
我没有能力给出一番学术化的论述,但我想我可以做一番gpt式的索引。福柯的《疯癫与文明》中就给出了对于精神疾病的一种不同见解。福柯从一种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他所处时代中“疯癫”这一话语的由来与演变史,我觉得通过下面这句话把握本书是恰当的(一句话速成网哲可能性微存):疯癫不是一种精神现象而是一种文明现象,理性通过对疯癫的拒斥而确立了社会性的崇高地位。 关于文献的具体内容,我想感兴趣的人可以通过直接搜索来获取非常简明扼要的概述,对其做一番细致描述也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此外,这是我随手找到的一篇对精神药物持负面看法的中文翻译报道,里面质疑了使用精神药物治疗精神疾病的有效性,也是可以参考的一家之言。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133243 -
RE: 是否可能开发出一个这样的网站以实现这样的功能,使得连接同一个WiFi的不同的端能互传文件?
我一开始用的是 snapdrop.net 不过它有段时间好像在国内使用不大稳定,所以就改用ssavr了。我觉得snapdrop比较像是端对端直接传输,但我没细究过,或许你可以看看 snapdrop.net 合不合你胃口
-
RE: 是否可能开发出一个这样的网站以实现这样的功能,使得连接同一个WiFi的不同的端能互传文件?
@wumingshi 我只用这个网站日常传论文,所以我也不知道大文件为什么会慢。
Even we can't see what you have typed. That's how secure your savr is. Your savr is encrypted using your IP and an encryption text that is randomly generated which you can override by providing your own.
上面是网站相关说明。
网站应该不是直接通过wifi端对端传输,我在回答你的时候貌似没考虑到这一点。这个网站的传输应该也依赖于云端的中转,毕竟同一个wifi下上传的文件会留存7天。根据上面所引的网站的相关说明,网站是声称根据ip地址和随机生成的句段加密了你的文件,这个可不可信就见仁见智了( -
RE: 想学的东西好多但是精力太有限
@wumingshi 你的意思是,学科具有一些基础的框架性的知识,学会之后能够顺利适应别的知识,对吗?我觉得这可能是所有成体系学科的共性——像是重新说了一遍定义,但是我觉得这是所谓的“谜底在谜面上”。
最初的对基础框架的学习可能是最困难的,这可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并且要长时间忍耐什么都不会、无法应用知识的痛苦。我本人在贵校标准下不算聪颖或有天分的那种,我能成功入门本专业中的框架性内容,恐怕得归功于我十八岁前后丰沛的精力,以及对专业抱持着的朴素的热情。当时花了很多时间把自己泡在那些知识里面,像是下锅的面条吸收水分那样。达到了某个节点后,我回过头来发现,自己对学科中新的知识的理解速度已经加快了许多,此后的进程便稍微容易了起来。
许多大学生会开玩笑地说道:“高中一个学期学完几本薄书,大学几天学完几本厚书。”我觉得这里面的内核也是类似于我的故事里出现的事,只不过这里所学习与适应的基础框架是“应试技巧”。我现在觉得,对于贵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说,阻碍他们学习任何一项新知识的,首先是优质教学资源的匮乏,然后是个人的兴趣与热情还没到位。这不是所谓的唯心主义,而是对于大部分贵校学子的学习能力来说,许多领域的入门门槛其实并不高,难的还真就是怎么坚持把自己“泡在里面”。我想这甚至包括了“成功学知识”以及其他的默会知识。
不过世界毕竟还有更加广阔的天地,除了学习和研究某种知识之外,还有许多事可干,所以不去强迫自己学某些东西也挺好的。
-
想学的东西好多但是精力太有限
已经没办法像十八岁之前那样精力充沛了……看着存入文件夹的论文越积越多,有点理解淘宝购物车常年堆得满满的的那群人的想法了——大概是对未来的自己寄予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愿望吧orz
-
RE: 求助一个计算机问题,用chrome浏览器下载一个大视频时,复制粘贴临时文件会发生什么?
可能复制粘贴这个过程只是在别处写入此时刻(或者稍微前一点的某时刻)的数据,所以总是可以做到的?
我瞎猜的,等一个专业人士 -
RE: 现在还有未名洞或者类似的洞吗
您对于活跃度、平台角色、供需关系的内容说得很对。然而我对人发消息时并没有“刻意追求活跃度”的意图,只是非常一般意义上的欢迎而已。事实上我本人上站点的次数大概也就是一天一次到几天一次这样。作为对我接下来一串臭话的结论的提前预告,我也同意您“不用刻意提高活跃度”的看法。如果你对我的发言意图存在指摘,那么这是我想澄清的;如果仅仅是想借我的发言来讨论这些问题,我乐见您这些经过思考的文字,这是其一。
其二是更多又臭又长的东西。我认为本站的出现不全是基于对需求人群的分析而出现的,即不存在一个“想要制作一个互联网产品”的标准化流程,因此本站自然有很大概率不符合产品逻辑的分析。本站的出现具有较直接的历史原因,即p大树洞与未名树洞的接连沦落。本站大部分用户都从未名树洞逃荒而来,建站初期的流量因此得以成立。因此,本站理想中最可靠的用户来源可能是这么一群人,他们来自以北大为主的国内高校,具有对自由讨论的需求,也有一定的对讨论环境的追求。这是愿景,也是事情一开始的样子。
不过诚如您所说,本站如今看起来不足以能吸引外来用户,您将其原因归结为缺少中心话题、平台不具有不可替代性。这些都说得不错。不过我看来,个人开发的平台天然就肯定无法在技术上、推广上与商业大平台同台竞技,这是不言的事实。对于小平台来说,继续经营下去靠的只是一群固定的、黏性高的核心用户。而您似乎认为,要得到更高的活跃度(也就是更多的这些核心用户),需要一个“中心话题”。对此我持中立意见,我认为这只是各种方案中的一种,并且在执行时很不方便。类似于matters那样在全平台举行征文活动是初期提升热度的好办法,但是首先难以持续,其次,本站本就没多少人,再对他们的兴趣进行分化,最后响应活动的人就更少了,这样连维持活动本身都成问题。除非活动主题取得相当的大,但那样的话就类似于无特定话题的情况了。
到底来我认为本站活跃度低的最大原因是没办法依托校内进行宣传,失去了所谓的“校内性”,进而没办法在初期完成“原始积累”。p大树洞的校内性无需多言,未名树洞由于在创站早期具有相当长一段宣传时间,并且有青岩封杀前一个民间洞引起的公众号热潮吸引了不少人,因此虽然未使用太多宣传力度,但最后在截止前就积累出了足够数量的人群,成为事实意义上的校内平台了。到anvil的时候,环境已大幅度恶劣化,根本没有太多宣传的可能。导致创站初期这里人流量就先天的少,可以类比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在这一阶段没有积累到能形成讨论氛围的人数,较前两者而言先天具有不足,在后续的滚雪球中走向了衰减。这与产品的技术性问题已经无关了。您针对本站所说的各种产品技术性问题,p大树洞和未名树洞也都有,它们可以维持下去靠的就是“校内性”的招牌为它们带来的校内的“核心用户”。我猜本站创立之初也是想要走这条路的,但是迫于现实形势没有走成,后续也没有根据形势大改运营方案(事实上我认为也没必要了?),于是就成为了您分析中似乎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的个人博客类的网站了。
尽管如此,我认为本站潜在符合了这些可能的发帖需求:
- 我只想将这些东西(具有相对于商业性社交平台具有隐私性的东西)分享给这些人(同一所学校的人/具有一定讨论素质的人)看
- 我想要一个具有一定自由性和隐私性的发言平台
- 我的分享不需要太高的讨论度
- 我只是想树洞化地分享而已,对于内容的获取可以通过别的平台完成/……
具有“校内性”的话,第一条将得到大幅度强化,在校内性的加持下它将成为产品最大的优势所在,可惜这并没有发生。您似乎不认为第二条可以作为优势,但就我所知连reddit都开始更严格地审查汉语的极端言论,虽然极端言论不能代表所有,不过我也因此而持保留意见。而后两条是我在使用这个平台时可能会有的想法,也是不追求活跃度时会出现的优势。
由于我总是想到哪说到哪,导致我结束在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这很奇怪,但我没什么想要讲的了。
-
RE: 【无聊搬运知乎】每一个成功的革命者(起义者)都是前朝的罪犯?
有点像姨学里的秩序那一套了,区别在于这里谈的是微观的自组织秩序,姨学那里秩序只作为跟天火一样的抽象的概念在概念空间狂暴鸿儒。不过即使是姨学也比传统老中超人式革命神话好太多了。
不过正如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技术极权国家浪潮”,这股新兴的浪潮改变了基层政治的面貌,治理成本的下降带来的是对基层自组织秩序的控制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并终于能得以从产生的根源上开始遏制。它带给我们的是商汤科技,也是近日的集资买垃圾桶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