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mingshi 国内国外都会有这样的事情,所以最后真的还是得看具体的学校与专业来评估环境。不过有时候也得相信刻板印象,你在海外能看到的华人青年导师,如果是实验学科或工科的话,很有可能是一个非常卷的卷王(
lemma_ 发布的帖子
-
RE: jyy这个发言很尖锐啊
-
RE: jyy这个发言很尖锐啊
国外faculty名额相对少,大陆华人能跻身其中的都是非常优秀的人。这是忽略了广大二三流学校后的结果,但许多人的想法恐怕是如果去国外的二三流大学还不如回国。而且前些年(二十年前到疫情前)国内给的机会和资金都充足,大量扩招下尚未充分开发的教职市场相比海外算是easy难度,也就是在这段时间招揽了许多海外培养的人才。
大健康之后事情就变了。一是没钱;二是国际交流受影响,至少某些专业里想专心做点学术的人都会掂量掂量这点的分量;三是教职岗位被填充的差不多了,新人找教职的难度相比老人又高上了几个量级。国内的教职看起来似乎就没那么诱人了。不过,大陆华人想在海外找到教职依然是难上加难,在北美、日本这样的地方尚且还能抱抱团,在欧陆或者第三世界则几乎完全没有根基。全球化衰退的环境下,会有更多人偏向一个“求稳”的选择,所以我预计还是会有许多人回国。
此外,从学术环境的角度来说,国外确实好于国内,但也没有那么完美无缺,人之间的争斗是不可避免的。抱着寻找完美无缺环境的观点去国外的人大多会失望甚至一转离岸爱国。正如神友文化圈里的一句典中典所言:
“我以前是个反贼”你是你妈反贼,你就是条不学习不看书跟风随大流的岁静懒狗,叛逆期讨厌两下共产党就以为自己是反贼了?共产党开动宣传机器分分钟把你的脑子橄榄回爱国爱党的原始形态
国外在允许自由探索这方面相对国内是好很多的,但是同样要申fund,如果申不到fund的话你实际上也很难干任何事情,对于纯粹理论工作者来说可能这不是个问题,对于实验工作者或者工科学者来说,fund就是生命线了。同样,大部分课题组也不会像国内这么push,但相应的是产出靠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有天赋的人来说如鱼得水,对于资质一般只想混个教职的人来说可能还是有一条循规蹈矩保证产出的路更加稳妥。
更多的就不说了。总而言之,我不是要说什么“国内国外都一样!”的傻话,而是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自由也需要相应的付出,在学术上也是如此。
希望有志于学术的站友都能过上理想的学术生活~
-
RE: 如何评价B站内部员工利用权限开盒,恐吓他人,向他人账号中植入病毒,删除他人视频
@lemma_ 好像这是未经证实的消息,现在好像说是网友炒作。是我没有fact check了(
-
RE: 中国国有银行自寻理由限制储户提款
付款方式用支付宝或者微信比用银行卡好一点。大额的话不知道。一次1000这个数应该没问题,大额的话可能得有一些靠谱的线下渠道,这就有点灰色了。
-
RE: 中国国有银行自寻理由限制储户提款
@wumingshi 其实国内换小额加密货币还是比较方便的,走一些大的交易所就行。大额的话就不知道了,如果没有靠谱渠道的话可以小额换款愚公移山。
-
RE: 网传BYD11月26日致函要求零部件供应商明年1月1日起降价10%
制造业的大公司压缩成本是常事,问题是这边压缩成本不需要一线工人本人的同意,那么往哪压缩我们往往是可以预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