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哥吧,最早几年前就在躺平吧发帖说自己研究怎么通过养藻来满足营养需求的事情,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就被贴吧封禁/限流,后来转战知乎了。他那套玩意我也不太懂能不能行,记得最早用的好像是小球藻,但是口味实在太……了,然后好像是螺旋藻。
lemma_ 发布的最佳帖子
-
RE: 知乎上有个宣传养螺旋藻的人
-
RE: 是否可能开发出一个这样的网站以实现这样的功能,使得连接同一个WiFi的不同的端能互传文件?
@wumingshi 我只用这个网站日常传论文,所以我也不知道大文件为什么会慢。
Even we can't see what you have typed. That's how secure your savr is. Your savr is encrypted using your IP and an encryption text that is randomly generated which you can override by providing your own.
上面是网站相关说明。
网站应该不是直接通过wifi端对端传输,我在回答你的时候貌似没考虑到这一点。这个网站的传输应该也依赖于云端的中转,毕竟同一个wifi下上传的文件会留存7天。根据上面所引的网站的相关说明,网站是声称根据ip地址和随机生成的句段加密了你的文件,这个可不可信就见仁见智了( -
RE: 如何看待用于精神问题的药物?
很遗憾我没有服用过精神药物,因而可能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与理解上会存在不可避免的视差。我不清楚服用精神药物之后的心理状况会是怎样,我只能用自身经验类比,或是毫无心理压力地口嗨几句。
需要注意到的事实是,即使没有精神药物,我们的情绪就已经受到各种外物的影响了,例如喝酒会使人感到放松,从而诱导出想要表达的情绪;例如一些动物会受到季节调控的激素分泌水平影响(或许存在我不了解的相关机制对人类也是如此)。
服用精神药物,在某种程度上是以上自然效应的放大与延申。人们不会认为,春天来了使人感到兴奋,或是喝酒使人感到放松,是人类灵魂不存在的表现,却会对精神药物抱有这样的不安,这很有意思。这背后的想法我说不好,或许是一种对于工具理性入侵自身的本能性厌恶;也有可能是朴素的“量变引起质变”,觉得用外物进行生理性刺激的方式不能超过一个“度”。后者应该会收获较多一般人的同意,也是一条实践起来似乎很方便的进路,然而它没有意思,显得过于中庸,并且你会发现,这种回答实际上只是社会一般意识的复制粘贴。
上面一条不错的回复中针对这一问题引入了“有害”与“无害”成瘾的二分,随即又很明智地否认了这种区分的合理性,因为这种划分同样也只是社会一般意识的复读而已,只有通过否定它们才能接近一个合理的结论。上面的回答借由这种否定给出的结论我认为是不坏的。
然而精神药物和毒品都是非常现代的产物,如果我们仅限于讨论精神药物与毒品的界定这一问题的话,我们始终都是在塑造了现代社会一般意识的话语下打转,因而很难想象得到什么超出社会一般意识的结论。
于是更加好的一个问题或许是,如何看待“精神疾病”这一研究范畴?
我没有能力给出一番学术化的论述,但我想我可以做一番gpt式的索引。福柯的《疯癫与文明》中就给出了对于精神疾病的一种不同见解。福柯从一种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他所处时代中“疯癫”这一话语的由来与演变史,我觉得通过下面这句话把握本书是恰当的(一句话速成网哲可能性微存):疯癫不是一种精神现象而是一种文明现象,理性通过对疯癫的拒斥而确立了社会性的崇高地位。 关于文献的具体内容,我想感兴趣的人可以通过直接搜索来获取非常简明扼要的概述,对其做一番细致描述也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此外,这是我随手找到的一篇对精神药物持负面看法的中文翻译报道,里面质疑了使用精神药物治疗精神疾病的有效性,也是可以参考的一家之言。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133243 -
RE: 想了个未来世界(大约本世纪末期)的框架,看看有没有不自洽的地方
我倒是觉得未来会陷入科技大停滞,唯一比较有可能大发展的是ai行业,但我也不期待存在什么大范围应用的革命性突破。然后就是现实世界陷入荒芜,线上世界获得一定发展。最终世界陷入类似欧洲中世纪一样的黑暗时代,并且没有足够的科技进步能够转移社会矛盾
原因:猜的 -
RE: 吃苦果然有害
原文是篇综述,介绍了一系列相关研究,用翻译软件的话即使是外行也能看个大概,有兴趣的可以直接读原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0-024-02556-y#Sec10
-
RE: 想学的东西好多但是精力太有限
@wumingshi 你的意思是,学科具有一些基础的框架性的知识,学会之后能够顺利适应别的知识,对吗?我觉得这可能是所有成体系学科的共性——像是重新说了一遍定义,但是我觉得这是所谓的“谜底在谜面上”。
最初的对基础框架的学习可能是最困难的,这可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并且要长时间忍耐什么都不会、无法应用知识的痛苦。我本人在贵校标准下不算聪颖或有天分的那种,我能成功入门本专业中的框架性内容,恐怕得归功于我十八岁前后丰沛的精力,以及对专业抱持着的朴素的热情。当时花了很多时间把自己泡在那些知识里面,像是下锅的面条吸收水分那样。达到了某个节点后,我回过头来发现,自己对学科中新的知识的理解速度已经加快了许多,此后的进程便稍微容易了起来。
许多大学生会开玩笑地说道:“高中一个学期学完几本薄书,大学几天学完几本厚书。”我觉得这里面的内核也是类似于我的故事里出现的事,只不过这里所学习与适应的基础框架是“应试技巧”。我现在觉得,对于贵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说,阻碍他们学习任何一项新知识的,首先是优质教学资源的匮乏,然后是个人的兴趣与热情还没到位。这不是所谓的唯心主义,而是对于大部分贵校学子的学习能力来说,许多领域的入门门槛其实并不高,难的还真就是怎么坚持把自己“泡在里面”。我想这甚至包括了“成功学知识”以及其他的默会知识。
不过世界毕竟还有更加广阔的天地,除了学习和研究某种知识之外,还有许多事可干,所以不去强迫自己学某些东西也挺好的。
-
丕话与中式doomer meme
1.
我不算是个擅长记忆的人——这不是我为了接下来形成一个叙事反转而特意捏造的事实,而是确有其事——然而我很喜欢一则短故事,喜欢到现在也能记得,证据便是我能根据记得的只言片语在网络上将它复现出来。
魏公子丕,由其父得漢禪。還自南郊,謂其人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柳宗元《舜禹之事》曹丕借由他父亲的权威得到了汉天子的禅位,他回到南郊后对他的手下说:“舜和禹(禅让)的事情,我现在知道了。”
曹丕的这句话被古人讥笑,认为这是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从前的我见到这个故事,说不定感想会和这一样。柳宗元作为一代大家,他写这篇文章是为了驳斥这种最常见的看法,然而他的看法与本文无关,所以也不多叙。
我以前只是模模糊糊觉得,这个故事有别的韵味。直到我看到一类meme视频,才觉得模糊的感觉似乎渐渐被固定下来。
2.
前段时间b站开始广泛出现一种新的meme类视频,可能因为放暑假时许多新潮小登有闲。各位读者或许也见到过
格式大致是把doomer头像以及其他wojak 头像p在某曾经发生过的事件背景上,然后配一段以故事主角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故事开端的文字。为了方便称呼以及与原meme作区分,我把类似视频称为中式doomer meme。
视频内容繁杂,有些回顾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有些发掘已被忘却的悲惨新闻,有些触摸不可言说的集体失忆。但都是假想自己作为主人公回到已发生过的某事件现场,以当下的视角去重新经历这些事件。故事中的主人公们往往都不能意识到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以及要发生的事情将会如何被写入历史,而恰恰这些是我们所知道的,因此以当下的视角去代入就产生了新的趣味。
3.
我现在想起曹丕的故事会觉得,曹丕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意识到了某些东西。他在逼汉帝退位后,也许是在回程路上突然想起,想起他刚刚干过的事好像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史书里语焉不详的舜禹禅让,会不会其实就跟我刚刚的经历一样?待到我去世后,史书是否会像描写舜禹之事一样将我现在做的事情一笔带过?然后心中疑问变为对当前所行之事的肯定,“吾知之矣”。
要我说,这个故事最精妙的地方在于一种历史的自觉。伟大的日常系动画《日常》曾经曰过:“我们所度过的每个平凡的日常,也许就是连续发生的奇迹。”我们生活在日常中,却很少能意识到日常的神奇。同样,我们的经历就是未来的历史,却很少能在当下就辨析出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情在历史中的位置。
在历史故事里,故事主角不仅服从故事里的时序,而且在故事外的时间里有清晰的坐标。并且在这个故事里,他们对这一坐标或多或少有着自己坚实的认知。他们在当下就能意识到当下这一时刻的历史性,毋宁说这一历史事件的历史性本就是由他们有自觉地创造出来的。同时,这个故事的叙述者(柳宗元们)也被编入故事之外的同一条时间线内,对故事的叙述创造了叙述者们的历史性,新的读者和新的作者又创造了新的历史性……所有人都被同一张地图收编,这就是历史。
我在某时某刻突然产生了一种恶趣味的期待,期待着未来会不会有一天,我也能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说一声“吾知之矣”。那肯定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