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eb.pkuhollow.com/##101346
很抱歉,今天身体状况欠佳,在#101288拖了半天才勉强更完。
上一个洞,主要描述了各类操作系统级的加密以及用开源软件实现加密(注:商品宣传中常见有“硬件加密”,但它有没有后门一般更难以验证);以及一些可用的防火墙——它们都比较易于使用(需要细说吗?),移动端的网络权限控制甚至直接在系统设置中即可完成。
总而言之,保护您的重要文件,有助于减少直接数据取证等可能造成的危害。
(以下是大杂烩内容)
加密DNS在许多桌面浏览器都是可选的设置(见早些时候的本系列树洞),请您自行选择合适的服务提供商,专门的软件或系统级加密DNS配置等等暂且不再叙述。另外,Tor Browser的DNS查询被Tor直接代理。
DuckDuckGo是一个不错的部分开源(核心是专有的)搜索引擎,也有洋葱站点。他们宣称:“我们的隐私协议很简单:不收集、不传播你的任何个人信息。”
如前所述,保护隐私的即时聊天、翻译服务等在https://www.privacytools.io都有陈列。是否开源、支持的操作系统情况以及广告情况等都会有所标注,可以作为选择时的参考。
如果PC支持BitLocker,和其他几家的系统级加密不同,它的密钥一般并非由用户密码派生,且由TPM管理;因此,您计算机的TPM器件至少不应在中国公司生产。
现代的智能设备拥有安全启动链,正确配置它有助于防止内核后门被恶意植入。Apple设备默认情况下具有安全启动。没有恶意的Android设备在安全启动链出现问题时,将在开机第一时间诚实地显示风险警告(如亲自解锁了bootloader,则可忽略)。Windows用户在
Windows安全中心->设备安全性
查看,如未启用,请在计算机的BIOS中按照设备厂商的文档指导开启。
Linux用户在Terminal中输入
mokutil --sb-state
得到结果,热门的Linux发行版一般支持安全启动。
如有意见和建议,欢迎尽快提出。写作不易,洞主已有弃坑想法,拟于近期停止批量更新。
本系列文章为洞主写作,在保留来源的前提下允许复制转载。
[洞主] 祝愿一个每个人的手机不再是电屏、计算机真正为多数人服务和学习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