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风口上的____。自己水平低的同时还把实习生当哆啦A梦来用……
lemma_ 发布的最佳帖子
-
RE: 现在还有未名洞或者类似的洞吗
您对于活跃度、平台角色、供需关系的内容说得很对。然而我对人发消息时并没有“刻意追求活跃度”的意图,只是非常一般意义上的欢迎而已。事实上我本人上站点的次数大概也就是一天一次到几天一次这样。作为对我接下来一串臭话的结论的提前预告,我也同意您“不用刻意提高活跃度”的看法。如果你对我的发言意图存在指摘,那么这是我想澄清的;如果仅仅是想借我的发言来讨论这些问题,我乐见您这些经过思考的文字,这是其一。
其二是更多又臭又长的东西。我认为本站的出现不全是基于对需求人群的分析而出现的,即不存在一个“想要制作一个互联网产品”的标准化流程,因此本站自然有很大概率不符合产品逻辑的分析。本站的出现具有较直接的历史原因,即p大树洞与未名树洞的接连沦落。本站大部分用户都从未名树洞逃荒而来,建站初期的流量因此得以成立。因此,本站理想中最可靠的用户来源可能是这么一群人,他们来自以北大为主的国内高校,具有对自由讨论的需求,也有一定的对讨论环境的追求。这是愿景,也是事情一开始的样子。
不过诚如您所说,本站如今看起来不足以能吸引外来用户,您将其原因归结为缺少中心话题、平台不具有不可替代性。这些都说得不错。不过我看来,个人开发的平台天然就肯定无法在技术上、推广上与商业大平台同台竞技,这是不言的事实。对于小平台来说,继续经营下去靠的只是一群固定的、黏性高的核心用户。而您似乎认为,要得到更高的活跃度(也就是更多的这些核心用户),需要一个“中心话题”。对此我持中立意见,我认为这只是各种方案中的一种,并且在执行时很不方便。类似于matters那样在全平台举行征文活动是初期提升热度的好办法,但是首先难以持续,其次,本站本就没多少人,再对他们的兴趣进行分化,最后响应活动的人就更少了,这样连维持活动本身都成问题。除非活动主题取得相当的大,但那样的话就类似于无特定话题的情况了。
到底来我认为本站活跃度低的最大原因是没办法依托校内进行宣传,失去了所谓的“校内性”,进而没办法在初期完成“原始积累”。p大树洞的校内性无需多言,未名树洞由于在创站早期具有相当长一段宣传时间,并且有青岩封杀前一个民间洞引起的公众号热潮吸引了不少人,因此虽然未使用太多宣传力度,但最后在截止前就积累出了足够数量的人群,成为事实意义上的校内平台了。到anvil的时候,环境已大幅度恶劣化,根本没有太多宣传的可能。导致创站初期这里人流量就先天的少,可以类比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在这一阶段没有积累到能形成讨论氛围的人数,较前两者而言先天具有不足,在后续的滚雪球中走向了衰减。这与产品的技术性问题已经无关了。您针对本站所说的各种产品技术性问题,p大树洞和未名树洞也都有,它们可以维持下去靠的就是“校内性”的招牌为它们带来的校内的“核心用户”。我猜本站创立之初也是想要走这条路的,但是迫于现实形势没有走成,后续也没有根据形势大改运营方案(事实上我认为也没必要了?),于是就成为了您分析中似乎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的个人博客类的网站了。
尽管如此,我认为本站潜在符合了这些可能的发帖需求:
- 我只想将这些东西(具有相对于商业性社交平台具有隐私性的东西)分享给这些人(同一所学校的人/具有一定讨论素质的人)看
- 我想要一个具有一定自由性和隐私性的发言平台
- 我的分享不需要太高的讨论度
- 我只是想树洞化地分享而已,对于内容的获取可以通过别的平台完成/……
具有“校内性”的话,第一条将得到大幅度强化,在校内性的加持下它将成为产品最大的优势所在,可惜这并没有发生。您似乎不认为第二条可以作为优势,但就我所知连reddit都开始更严格地审查汉语的极端言论,虽然极端言论不能代表所有,不过我也因此而持保留意见。而后两条是我在使用这个平台时可能会有的想法,也是不追求活跃度时会出现的优势。
由于我总是想到哪说到哪,导致我结束在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这很奇怪,但我没什么想要讲的了。
-
RE: 该不该退学润了😭
没有更具体信息的情况下给出太仔细的建议反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我也不能多说什么。出国留学对于普通人来说涉及到太多的影响因素,最基本的,只从学术上来看,自己语言能力好不好、学术水平如何、专业方向在不同国家前景如何、学成之后转向方不方便、导师人品如何……这就有一堆需要考虑的因素了。还有心仪国家的签证政策、移民政策如何,和家里怎么交代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只能由自己回答,并且意识到自己需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不过反过来说,能以自己主观意志做出选择是一种非常爽的体验,能让人感觉这才是活着,所以做决定的时候也不用太担心害怕什么。
接下来是个人的一些不负责任的看法。国内大环境越来越差已经是个除了少数稳定食利者外都能感觉得到的事项了,如果对现在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一些动作感到不适,同时所学专业在国内的前景又不好的话,我个人是建议出国体验一下的。根据一些例子来看,语言问题和对当地文化的认可度会很大地影响出国的体验,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则会很大地影响学术生涯的体验,其他的因素就见仁见智了。
以及正如楼上所说的,一旦决定最好马上行动,贵校有太多缺乏行动力的懒狗了,也很难说我不是其中之一。我的建议就是做决定应该审慎,一旦决定了就要有行动力。
-
RE: 不知道站长有没有看过这篇文章,讨论网络论坛帖子的组织形式
想自顾自地说一些题外话。
这两篇文章现在翻出来看还是很精彩,我当年还是个图样的小年轻的时候,看到这两篇文章简直惊为天人。当年图样的我,从来没想过运用社会科学和哲学的方法,可以如此有效地讨论我难以描述、但确乎存在于现实的问题,直接导致我后来的学习兴趣发生了一点点转向。 -
RE: 买充电线(兼有传输数据功能那种)应该看哪些参数?
草,第一张太有年代感了。我纯小白,自从用Type-C之后我就没考虑过充电线怎么选的问题了,功率不同我也拿来嗯冲……感觉主要区别是功率,其他真没什么感觉……
-
RE: 大萧条会来吗,或者说已经来了?
说到上层对底层情况到底有多无知这个问题,我突然想到我前段时间一个捕风捉影的思考,它应该是暴论,但我想或许可以折射出北京与其他地区的割裂,进一步,上层对底层的割裂。
我认为近年来成功的很多初创项目、商业模式、乃至政绩工程,其实都是服务于北京这个特殊的城市,而缺乏推广到全国广泛地区的潜力的,然而它们总是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办起来了。例如共享单车、厕所革命、环保指标。北京奇葩的大路宽和摊大饼式的城建导致了步行的不便,共享单车是这一点的完美解决方案,但它在长江以南的各种小城、以及大城市的老城区里并无用武之地,这些城市紧凑得多,五公里在北京不算什么,但在这些城市已经是很远的距离了。北京的老住宅有很多都是用的公共厕所和公共澡堂,翻新整治公共厕所对他们来说是不错的惠民工程,包括对农村,我都肯定厕所革命的意义,但是其他的城市没有北京这样的情况,对公共厕所的需求没这么多(尤其是小城市),而且因为普遍的不重视而导致治理效果没有北京那么好,这部分的成果也是成疑的。环保指标,想想护城河就好。
我在小城市长期生活过,我们小城市曾经推广过某种共享单车(不是企业的共享单车,而是在这之前推广的,某种由政府主持的类似项目,大概是办卡,然后可以定点停放的形式),但是很快烂尾了,因为总是有许多人把锁砸坏然后把单车据为己有,我怀疑后来共享单车的风没有吹到这来跟这件事也有关系。厕所革命的风也是吹了一阵就停了,由于疏于管理和民众素质低下,很多新修的公共厕所还是变得很脏。
这些项目的确解决了北京民众生活的许多痛点,但是我也很难想象这些东西具有多强的推广性,然而它们总是作为全国性的项目去执行,最后作为全国性的政绩/成绩去被歌颂。其中原因是不是跟上层与底层的割裂有关呢?它们是的确无知,还是为了利益故意把盘子吹得很大呢?
lemma_ 发布的最新帖子
-
RE: jyy这个发言很尖锐啊
@wumingshi 国内国外都会有这样的事情,所以最后真的还是得看具体的学校与专业来评估环境。不过有时候也得相信刻板印象,你在海外能看到的华人青年导师,如果是实验学科或工科的话,很有可能是一个非常卷的卷王(
-
RE: jyy这个发言很尖锐啊
国外faculty名额相对少,大陆华人能跻身其中的都是非常优秀的人。这是忽略了广大二三流学校后的结果,但许多人的想法恐怕是如果去国外的二三流大学还不如回国。而且前些年(二十年前到疫情前)国内给的机会和资金都充足,大量扩招下尚未充分开发的教职市场相比海外算是easy难度,也就是在这段时间招揽了许多海外培养的人才。
大健康之后事情就变了。一是没钱;二是国际交流受影响,至少某些专业里想专心做点学术的人都会掂量掂量这点的分量;三是教职岗位被填充的差不多了,新人找教职的难度相比老人又高上了几个量级。国内的教职看起来似乎就没那么诱人了。不过,大陆华人想在海外找到教职依然是难上加难,在北美、日本这样的地方尚且还能抱抱团,在欧陆或者第三世界则几乎完全没有根基。全球化衰退的环境下,会有更多人偏向一个“求稳”的选择,所以我预计还是会有许多人回国。
此外,从学术环境的角度来说,国外确实好于国内,但也没有那么完美无缺,人之间的争斗是不可避免的。抱着寻找完美无缺环境的观点去国外的人大多会失望甚至一转离岸爱国。正如神友文化圈里的一句典中典所言:
“我以前是个反贼”你是你妈反贼,你就是条不学习不看书跟风随大流的岁静懒狗,叛逆期讨厌两下共产党就以为自己是反贼了?共产党开动宣传机器分分钟把你的脑子橄榄回爱国爱党的原始形态
国外在允许自由探索这方面相对国内是好很多的,但是同样要申fund,如果申不到fund的话你实际上也很难干任何事情,对于纯粹理论工作者来说可能这不是个问题,对于实验工作者或者工科学者来说,fund就是生命线了。同样,大部分课题组也不会像国内这么push,但相应的是产出靠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有天赋的人来说如鱼得水,对于资质一般只想混个教职的人来说可能还是有一条循规蹈矩保证产出的路更加稳妥。
更多的就不说了。总而言之,我不是要说什么“国内国外都一样!”的傻话,而是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自由也需要相应的付出,在学术上也是如此。
希望有志于学术的站友都能过上理想的学术生活~
-
RE: 如何评价B站内部员工利用权限开盒,恐吓他人,向他人账号中植入病毒,删除他人视频
@lemma_ 好像这是未经证实的消息,现在好像说是网友炒作。是我没有fact check了(
-
RE: 中国国有银行自寻理由限制储户提款
付款方式用支付宝或者微信比用银行卡好一点。大额的话不知道。一次1000这个数应该没问题,大额的话可能得有一些靠谱的线下渠道,这就有点灰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