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编了一个词,学科影响力的溢出
-
编这个词是想到了一种现象,某些看起来唬人的文史哲的学说感觉影响力也就局限在学科内部,说白了就只是学术传销,靠着徒子徒孙入场续命,之前国家取消了一批文科学科学位吧,也是一种体现。而与之相对,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学科,其影响力一定是溢出的
-
不太确定这里的影响力是 “知名度” 还是 “对世界的影响” 。如果是前者,我感觉绝大多数学科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在学科之外没啥影响力(:如果是后者,那恐怕也不管文都要有一大堆中枪的)
-
能理解你想表达的涵义,但其实这里有一些很微妙的事情值得多想一点。首先出现的问题就是,这种影响力的溢出到底溢出多远算有效?影响别的学科可以是溢出,影响社会也可以是溢出,我推测你想说的可能更倾向于后面一种。
如果影响到别的学科也纳入考量,例如“交叉学科”这种状况,我认为仍然无法避免小圈子内自嗨的嫌疑,只是自嗨的圈子从单学科扩大到了多学科。并且,现在的学术界无论学科如何,跨学科已成为趋势,大家都不可避免地借用着别的学科的概念与方法,这样一看似乎所有学科都具有溢出的影响力,这几乎就取消了如此条件下定义的合法性(指对“溢出”的定义)。因此我觉得你应该倾向的是指对社会的影响力。
(实际上我觉得这一段话我废话完了)以“对社会的影响力”作为评判标准的话,其实取决于一些微妙的因素。在这里会出现一则区分:对社会生产/运作的影响,和对社会公众关注力的影响(也就是知名度)。我们将会看到,对前者的评判标准是疑议较小的,而后者则微妙得多。
首先是,当代的很多理学类科目其实都很难说对社会生产/运作有多么大的影响,要么是距离应用层面太远,要么是进展过于缓慢,很大程度上大家都是仰慕着它们曾经的光辉(上个世纪)。对社会生产/运作很有影响的当代学科,我能想到的是大部分工科、农学类、医学类、经济金融类。最后感觉是把文学社科类、理科类、艺术类都排除之后的几乎所有学科(乐)。然而大众在新闻中最为关注的学术内容,基本是理科、工科、医科。在这里,两种评判标准的结果出现了明显的不重合。
接下来是暴论时间。实际上我认为,“知名度”受传播学影响极大,甚至将“知名度”与“对社会生产/运作影响”之间混淆这一事件本身,也是传播学极大作用的体现。一般社会民众其实对所有的学科都不了解,也无法判断它对社会生产/运作会有什么影响,甚至不会去想这个问题。因此知名度这一指标在很大程度上是可操控的,是受媒体宣传以及平台推广影响的。并且更致命的是,它会让人误以为“知名度”就是“对社会生产/运作的影响”。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5G技术。
例如,对于理学类,大众比较关注的量子计算,这玩意目前还没有能商用的希望,只是在严苛的条件下(搭出来的量子计算机在非常精密的条件下才能运作,低温、复杂光路都是常见的)针对少数特定的问题能够用量子的算法快速解决,使用条件从无论哪方面看都非常严苛。前几年比较火,现在稍稍退热了。从始至终,量子计算受到社会关注的主要因素不是它对社会效用的贡献,而是一般媒体对期望的炒作,以及官方媒体的宣传需要。
但我写到这里也不知道我突然表达欲来了写的这一段是为了什么。总之我可能想说的是,如果以严谨性的要求审视定义的新概念,这个话题内部有很多值得细想的内容;然后是,有些理学类学科其实跟文史哲一样“没用”,但却有更多的“影响力溢出”,而一些文史哲之所以看上去没有“影响力溢出”,是因为传播学的原因。(比如你要说某中央没有人逆练福柯我是不信的X
另外,如果有媒体某一天开始炒作某文史哲学科对现实的重要性(正如某思想),其“知名度”指标突然开始提升,我不会惊讶。
-
@lemma_ 我这也就随口编了一嘴,实际上一个学科的话语权当然很受「人」的因素的影响,或者进一步说受政治影响,李森科不就是个经典例子嘛
完全客观地评价自然是不可能的,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我想吐槽的主要是某些很可能言过其实的学科,至少我网上看到的某些人文学科的人给我这种感觉 -
@wumingshi sure. 我在写帖子之前大概能猜出你想吐槽的东西hh
我其实只是借从这个点发散思考一下,看看会得出什么有趣的结论,类似于头脑风暴。对着零星小事仔细地思考很多时候还是很有意思的。 -
@lemma_ 我回想起之前的一件事,在知乎看到一个哲学相关的有名账号,在一个回答里说德国自然科学发展和哲学的发展密切相关,有人追问了一句具体怎么相关,他大概说什么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土壤之类的很空的话,我这一看就很无语,要论述当时哲学对自然科学的影响,你好歹要提供点对面的研究者的看法吧,结果整个评论区都没有相关的讨论,全是在哲学著作里打转,这也太自恋了
-
@wumingshi 哈哈哈哈哈 说这种空话的人恐怕的确没有什么了解。虽然我对德国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也不了解,不过要让我云一句的话,我都能想出马赫对爱因斯坦这个直接的例子。
尽管我个人觉得爱因斯坦更多的是受到了一种”反绝对时空观“的鼓励,而在哲学内容上爱因斯坦走得很不一样。连一个例子都想不起来,我认为他对于科学的态度未免太过傲慢,以至于不愿做哪怕最初步的了解。进一步说,中文论坛的网哲有许多是因为哲学很“酷”,或者怀抱着哲学“能指导一切”的想法学哲学的,更要命的是他们不愿去了解他们用庞大的哲学框架去“指导”的领域到底是什么样的。这种心态无论从何角度看都太自大,世界上还有许多哲学之外的智慧,怀抱着这种想法,难道是看不起哲学之外的其他智慧?就我所知,现在国外一些做前沿的物理学哲学的人,至少获得过物理学本科的学位,有些甚至拿到了更高的学位。
对于科学哲学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我想援引费曼先生“鸟类学之于鸟类”的比喻是很恰当的,没有科学家在发展科学理论之前会去看科学哲学家的文章,但这不是说科学哲学毫无作用,正如鸟类学也是有用的。在培根、笛卡尔、莱布尼兹这代人之后,很少有哲学的认知直接对科学发展产生影响。一方面,大多数科学家都是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根据自己朴素的认知提出新的理论,而新的理论中往往蕴含着新的哲学思想,与其说他们受某种哲学理论影响发展了新科学,不如说他们捣鼓出来的东西里有新哲学。例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没有任何可参照的原型,而一经提出就深刻影响了他当代的思潮,衍生了社达这样的理论。另一方面,在现有科学范式没有问题的情况下,科学家们完全没有必要去拿一套新思想推出新理论,更何况想产生新思想也不是一定要学什么哲学。
或许以后某天现有科学范式做不动的时候,会有人从科学哲学提供的点子里获取灵感,但目前为止这种事还没有发生。
-
@lemma_ 不是连一个例子都想不起来,他根本就没有试图去展开进一步的论证,而且评论区里那个问的人看到他的回复后还谢谢大佬了一下,也是就说在他们眼里这个问题好像已经讲完了一样。。。。。这是我最感到莫名其妙的地方,点开那个问的人的主页还是哲学专业的
那个知乎答主的阅读量肯定是很大的,至少历史上的那些最经典的哲学文本他看起来都有涉猎,但是在这一点的论证给我的感觉如此粗疏,观感太差了,我不得不怀疑即使是大量阅读哲学文本并不会对某些看起来明明基本的问题增加更多见解。或者说,我这话可能有点太傲慢了,我原以为他读那么多哲学文本好歹算是个有点逻辑论证的能力的人,但是在那个回答下我感觉他并没有,这就很炸裂
费曼在自传里提到去参加一个讨论海德格尔哲学的研讨班的一段轶事,给我很类似的观感,讨论的基础就是有问题的,从而没法获得有意义的讨论。
像这个知乎答主主动让自然科学挂靠到哲学上,倒也算是间接承认自然科学确实是显学,也确实很有价值。不过另一个极端,就像你说的那样,学了点哲学名词就开始疯狂反对什么科学主义啥的,那是真的太b站小学生了 -
@wumingshi 是很令人迷惑的行为……也可能是他们和一般人在意的问题不一样,他们可能只要知道思想与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可以满足了,而我们还想进一步知道些更具体的东西。他们很可能对真正的科学并不感兴趣,他们只是对”哲学家口中的科学“感兴趣,或者更坏的就像我之前说的,他们只对指导的快感感兴趣。另一方面高校哲学专业内水平方差极大,遇见一些人只会抽象废话而忽视逻辑链条也是常见的现象。
即使是大量阅读哲学文本并不会对某些看起来明明基本的问题增加更多见解
我认为是很恰当的说法。大量阅读哲学文本只能得到大量哲学知识,如果能够得到其想要指导的领域的所有知识的话,未免想得太轻松了。费曼先生的故事揭示的就是离科学前沿太远的人谈论科学哲学会发生怎样奇异搞笑的事。在我看来,问题意识比嗯读一堆书有用得多,即使问题意识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足够新的问题就是前沿,一个人真正在生活中遇见了问题才会进行有益的思考,正如人会饿才会发明出各种厨艺本领。设想一种不会饿的生物,它在它们的大学里攻读人类烹饪学,我觉得它比人类厨师高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哲学没有囊括所有的思考方式,承认这一点就是承认人类的自由,没有遇见过实际问题从小到大嗯读各种高雅著作,只会培养出掉书袋、在学科内玩鄙视链的傻逼,这种人在网络上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