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拾遗:鲁迅在现在是不是就是1450?
-
作者:泰山府在此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4740208/answer/325489895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鲁迅虽然不是1450,但也不像许多人说的那样,仿佛鲁迅不是1450,所以他就会认可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
把鲁迅说成是民族主义或者国家主义,说成一股爱国者的形象来,似乎只要是上升到关乎宏大叙事的议题,鲁迅都会支持,这简直就是对鲁迅最搞笑的矮化,甚至比把鲁迅说成是1450,还侮辱鲁迅,也正是在侮辱一位批判者,一位思想家;同时,也是在侮辱一个死人,一个死魂灵: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死》
可苍蝇们最爱干的就是绕着战士的尸体嗡嗡叫,并且欺负战士已经不会说话了,所以还干起了污蔑他的勾当。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批判,新时代的批判者绝不应该把旧时代的批判者奉若神明,应该只把他看做是死人,不能滞留在过去,那恰恰是对一位批判者的死魂灵的侵犯,前地狱笑话吧吧主、鲁迅专家张乂痴对此有一句精辟的点评:
替代文字为什么不把死人忘掉?赶紧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人永远忘不掉鲁迅,正是因为天天拽着死人尾巴提,所以鲁迅批判的对象到现在还存在,尤其是那些天天提鲁迅,拿鲁迅来大唱民族性,打着“鲁迅之所以批判本民族其实是在伟大的救亡图存”的旗号,然后惺惺作态为现状辩护并总要配点鲁迅语录的,肯定是最欠鲁迅本人批的:
二.用笔和舌,将沦为异族的奴隶之苦告诉大家,自然是不错的,但要十分小心,不可使大家得着这样的结论:“那么,到底还不如我们似的做自己人的奴隶好。”
三.凡活着的,有些出于心服,多数是被压服的。但活得最舒服横恣的是汉奸;而活得最清高,被人尊敬的,是痛骂汉奸的逸民。后来自己寿终林下,儿子已不妨应试去了,而且各有一个好父亲。至于默默抗战的烈士,却很少能有一个遗孤。我希望目前的文艺家,并没有古之逸民气。 ——《且介亭杂文末编》这就是为什么鲁迅是个纯粹的战士,战士的精神就在于此。
汉奸该骂,难道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本民族士绅不该骂?
不该给外国人当奴隶,难道就要给自己人当奴隶?这种精神是一种现实的人文主义精神,也是鲁迅作为一个新文化主义者的基石,也是一种思维导向,一个人对身边的任何事都预备有无限的话要说,当这种批判思维必须要越过政治而涵盖一位作家的整个创作旨趣时,“国民性”这个概念就出来了,不单单是政治,而需要进行整个历史的文化的各方位的考察,需要时刻关切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迸发,以达到更极端更猛烈的批判,所以“国民性观察家”鲁迅就诞生了: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
——《“这也是生活”……》开口时,觉得空虚,沉默时,才觉得充实。
政治立场
鲁迅始终不是一个称职的理论家,他不可能有什么高明的政治理论,他的所有视域都是伴随着他自己对中国与时俱进的理解来看的,然而自身却有一种近乎病态的变革欲和表达欲,正如他自己对于“国民性”的执着,如果是正儿八经的社会科学,并不会把“国民性”这个莫名其妙的范畴当真,然而鲁迅恰恰是通过自己一整个作家生涯的著述在证明这个莫名其妙的范畴,或者说,以“国民性”为中介,在不断的对现状的批判中,力求“启蒙”精神,这也是五四那一代思想家的集中倾向,即力求“自由平等博爱”,想让国民具有蓬勃的主体性与反思性,那就必然要提倡知识阶级的献身精神:
“要是发表意见,就要想到什么说什么。真的知识阶级是不顾利害的,如想到种种利害,就是假的,冒充的知识阶级;只是假知识阶级的寿命倒比较长。像今天发表那个主张,明天发表那个意见的人,思想似乎天天在进步;只是真的知识阶级的进步,决不能如此快的。不过他们对于社会永不会满意的,所感受的永远是痛苦,所看到的永远是缺点,他们预备着将来的牺牲,社会也因为有了他们而热闹,不过他的本身——心身方面总是苦痛的;因为这也是旧式社会传下来的遗物…………但是环境还是老样子,着着逼人堕落,倘不与这老社会奋斗,还是要回到老路上去的。”——《关于知识阶级》
所以鲁迅为什么后期会接触马克思主义根本不是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问题,仿佛“鲁迅在经过深思熟虑后终于成为了马主义者”,问题在于马主义也是秉承启蒙精神的,对于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来说,这就是同一码事情,但鲁迅本人思想的核心依然是启蒙,并不是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或者说,鲁迅在革命观上有一种独异性,说他已经完全接受了马主义的框架,那简直是胡说,所以只得泛化,将鲁迅的革命观视作一种纯粹否定的启蒙传统,这是正统革命家的态度,希望把一整个抽象原则(“自由”、“解放”、“平等”)循序渐进降临在一片国度上,革命家只会对他自己身处的环境感兴趣,亦如列宁对俄国革命病态般的专注,鲁迅也有对于中国“国民性”病态般的专注,一种黑格尔说过的法国大革命“绝对自由”的启蒙精神:
“普遍的自由,既不产生任何肯定性的事业,也不做出任何行为业绩;留给它的只是否定性的行为,它只是毁灭性的复仇” 鲁迅所做的工作就是复仇而已,这是一个秉承否定之作家的操守,他也给不出对现状的任何替代性方案,辛亥革命的失败已经给了他这种教训,他要做的是把对现状的批判坚持到底,把否定性一以贯之,所以当马克思主义作为变革的新思潮壮大之时,鲁迅马上就接受了,随后就被梁实秋钦点是收了俄国的卢布,这是另外繁琐的事情了。
抽象的否定性与具体的人文性的冲突
这是鲁迅思想中很深刻的矛盾,而且有很深刻的例证,也许可以一窥鲁迅本人奇妙的态度。 鲁迅年轻时是光复会会员,光复会让鲁迅回国刺杀清朝的官员,鲁迅一开始答应,然后深思了一夜,第二天又返回了,他问:“我死了,我母亲怎么办呢?” 后来又说;“革命者叫你去做,你只得遵命,不许问的。我却要问,要估量这事的价值,所以我不能够做革命者。
所以,鲁迅本人思想的启蒙味实在太重,然而,启蒙本身也是矛盾的,鲁迅太启蒙,太在意人本与自由,又力图将这些价值观与他激进的革命观调和在一起,结果就是鲁迅自己说的,他不能当革命者。
如果鲁迅真活到建国后,至少要在躺平和湖人队里面二选一的,但这种假设,实在是无趣,毕竟鲁迅自己也说过: “革命者为达目的,可用任何手段的话,我是以为不错的,所以即使因为我罪孽深重,革命文学的第一步,必须拿我来开刀,我也敢于咬着牙关忍受。”1933年,《答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
当然,这说的是革命文学第一步,你若真要肉体消灭周树人,并且没到那种绝境,他估计真能第一个跑,他做出这种抉择来也根本不奇怪。 -
把知乎上喜欢的一些文章转载过来,也算为本站增加热度:)
-
补图:
-
这位仁兄的垃圾桶选集也是奇书
-
非常好图书,对青少年的好影响不可估量
-
@lemma_ 不是双加好吗
-
@wumingshi 串台了hh
-
垃圾桶选集更新了第四部,同时也是完结篇。。
-
再见了,所有的垃圾桶,,,